一種物質(溶質)分散于另一種物質(溶劑)中成為溶液的過程。如食鹽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。
當兩種物質互溶時,一般把質量大的物質稱為溶質(如有水在其中,一般習慣將水稱為溶劑)
物質溶解于水,通常經過兩個過程:一種是溶質分子(或離子)的擴散過程,這種過程為物理過程,需要吸收熱量;另一種是溶質分子(或離子)和溶劑(水)分子作用,形成溶劑(水合)分子(或水合離子)的過程,這種過程是化學過程,放出熱量。當放出的熱量大于吸收的熱量時,溶液溫度就會升高,如濃硫酸、氫氧化鈉、氧化鈣(生石灰)等;當放出的熱量小于吸收的熱量時,溶液溫度就會降低,如硝酸銨等;當放出的熱量等于吸收的熱量時,溶液溫度不變,如鹽、蔗糖。
一些溶質溶解后,會改變原有溶劑的性質,如氯化鈉溶解在水中,電離為自由移動的鈉離子與氯離子,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導電性(純水不導電);乙二醇溶解在水中,可降低水的凝固點。